省两会特别报道 | 产业兴 乡村美 农民富——我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特”“优”农业提档升级,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2023年全年农业经济形势稳中有进,肉、蛋、奶、果、菜产量分别同比增长8%、3.8%、3%、8.3%、4%。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68.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8元,增长8.0%。
稳粮保供成绩优秀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稳粮保供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2023年我省粮食总产量295.62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76亿斤,增幅0.94%;单产623.48斤/亩,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3.76斤/亩,增幅0.61%。
粮食大获丰收实属不易。2023年我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多重灾害,春季严重倒春寒、夏收时节“烂场雨”、最强台风“杜苏芮”、局部地区干旱……
“那时我们合作社的所有收割机全部投入抢收,早上天一亮就开始干,一直干到晚上12点,人歇机不歇,一天收3000多亩。”运城市盐湖区上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国强回忆起夏收遭遇“烂场雨”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我们临汾市县农机部门公布了全市69台8445吨烘干能力的粮食烘干设备和94个乡镇339万平方米小麦晾晒场所的具体信息,全力做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工作。”临汾市农机发展中心张林田也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
灾情就是命令,省里第一时间派出指导组,防灾减灾,抢种抢收;筹措8600多万元进行“一喷三防”,增加小麦粒重、提升单产;全省1.4万名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技术指导。省市县三级联动“龙口夺粮”,人影作业、排涝降渍、改种抢种……“三夏”期间,全省出动农机应急服务队187支,开展应急作业服务188.8万亩,服务农户16.3万户;投入机械化烘干主体158个,烘干粮食55.4万吨,服务4.3万农户。
全省粮食再获丰收,播种面积超国家任务34.34万亩,总产单产再创历史新高,获得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我们通过使用传感器使农作物水肥用量达到最佳水平,在试验田中试验更适合当地的品种、农机、农艺和农技,玉米亩产达到1151.86公斤。”寿阳县景尚乡贾豹村玉米核心示范区种植技术负责人柴亚男特别开心,因为这个产量刷新了我省玉米的高产纪录。
2023年,重要农产品供给遭遇了产能集中释放、消费需求低迷、市场阶段性供大于求等不利影响。面对困境,我省强化生猪产能调控,稳定55万头能繁母猪产能,下达5600万元支持奶业大县和奶牛标准化养殖场改造,组织乳企对接学校、企业、社区,有力提振了奶业发展预期和信心。
同时,拿出专项资金,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设施农业16.6万亩,新增恢复水浇地60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标准从1500元提升至2300元,全年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61.46万亩,有效夯实了稳产保供的物质基础。
“特”“优”农业长足发展
“晋晋,你有点让我陌生了。”这几天,关于我省特优农产品的话题频频冲上网络热搜。
广大网友惊呼,原来,我们山西不只有陈醋和面食。在万荣县的黄河岸边,大闸蟹和水稻做了邻居;永济市的盐碱地里养出了南美白对虾,带动了村民增收;晋城市的山西沁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三文鱼养殖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太原市尖草坪区南翟村的欧洲西梅采摘节已举办8年……
从面食到杂粮,从五谷到水果,从花卉到海鲜,我省的“特”“优”农产品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2023年,我省强主体、延链条、促集聚、打品牌,全面提升经营主体、持续打造全产业链、着力促进产业集聚,特优农业迈出发展新步伐。
实施市场主体提升工程,我省安排1.5亿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股改挂牌培育36家省级龙头企业,全部在“晋兴板”“新三板”上市。新推荐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新评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6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38个、省级示范合作社100个。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2358亿元,同比增长29.6%,新型经营主体量质齐增。2023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3650亿元,增长12%。
通过发展产业强县和专业镇,汇聚优势资源。安排1亿元全链条打造12个省级特优产业强县。落实支持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支持5个省级涉农专业镇、38个市级特优农业专业镇发展,新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4个、产业集群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4个。
“有机旱作·晋品”品牌走向全国、圈粉无数。上海、广州两场推介会和第八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签约超250亿元。“东方甄选山西行”6天销售1.3亿元。
科技创新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2023年我省启动5大类27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新通过国家审定登记品种63个。入选国家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3个,数量全国最多。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3.5%,高出全国1个百分点。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723个,同比增长9.75%。
和美乡村宜居宜业
1月10日,河津市清涧街道龙门村里欢声笑语不断,2100万余元红包现场发放。3800位村民每人得到了一份5100元的大红包。在龙门村工作10年以上的200余位“荣誉村民”也人手一份。73岁的村民胡仙亮高兴地说:“年年领红包,每个月还有养老补贴,我真是太高兴了。”
龙门村多年来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党委从1996年开始向村民发放现金红包,28年来从未间断,每人累计领到红包5.06万元,全村村民累计领取红包1.93亿元。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我省涌现出很多像龙门村一样的村子,长治市振兴村、汾阳市贾家庄村、襄汾县关村……这些村庄颜值与气质兼修,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提升,成为城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农村宅基地改革两项试点稳慎推进,探索出一批制度性成果。土地二轮延包试点扎实开展,阳泉试点经验全国转发。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村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下行政村基本消除。全省生产托管面积超3300万亩,服务小农户310万户。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利用积分制、数字化等“小切口”推动乡村大治理,开展高价彩礼等农村移风易俗问题专项整治。全省培育高素质农民6.6万人;“耕耘者”计划培训乡村治理骨干1400人,乡村人才资源在各种要素组合中产生了“放大”“倍乘”效应。
2023年我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以上,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94.2%,生活污水治理率20.6%。大同市云州区“‘颐养工程’探索农村养老新路子”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五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以超常规的措施和力度坚决打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翻身仗。多次召开问题整改推进会,开展实地核查、第三方暗访调查、三轮专项巡查,国考省考发现问题、举一反三排查发现问题,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毕。形成县委书记、省直单位、驻村工作队“三支队伍”抓落实合力,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比拼,46个重点帮扶县县委书记进行闭卷政策测试、同台汇报展示;38个省直部门围绕各自职责,狠抓项目资金落实和政策保障,力度更大、成效更实。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简化交通补贴和稳岗补助发放程序,扩大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就业。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15.6%。截至2023年11月底,巩固衔接项目开工率、中央衔接资金支出率,两项指标全国领先。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我省“三农”事业迈上新的征程,让我们携手跨越山海,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昂首阔步前行,为农业强国建设扎实推进作出更多三晋贡献!
山西日报记者王秀娟
编辑:郭子萱
校对:李丽君
审核:杨继红
时间:2024/1/31 来源:山西日报